第(3/3)页 他先做了一个【情感反映】:“你觉得不舒服。” 来访者点头:“不舒服。” 南祝仁再进行了一次带着解释的【总结】:“在你刚刚的这段话里面,好像包含了两个要素,一个是‘和名义上的上级吵架’,另一个是‘当众和人吵架而吸引了视线’。” 最后提问:“这两个中,哪个让你不舒服?” 来访者又愣住了。 “都有一些吧……” 南祝仁追问:“哪个让你感觉到的不舒服更强一点呢?” 来访者眼神凝固了一会,突然像是全身都被刺挠了般抖了一下。 “……都,差不多吧。” 他这么回答道。 南祝仁看着对方的表情。 来访者的这种回答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掩饰,对方今天已经进行了很多次这种行为。 但是此刻对方的脸上没有撒谎的迹象。 那就是另外一种可能——对方的主观感受出现了偏差。 这是很常见的。毕竟【感受】不是一个客观的、有尺度的、可以拿来比较的东西。 所以需要换一个标准来衡量。恰好这个用来衡量的“标准”也是南祝仁接下来想要知道的消息之一。 “你说你总是会想起这件事情,那你在回忆的时候,肯定是有画面的。” “那你的那些回忆的画面,是和你吵架的对象——也就是那个‘名义上的上级’相关的,多一点;” “还是和你们吵架的场景——那些‘很多的看着你们吵架的人’相关的多一点?” 来访者思考得很用力。 半天之后,才回答:“应该是后面那个吧,就是‘很多人看着我们吵架’的画面,更让我不舒服一些。”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