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全风格心理咨询大师的可能性-《没点毛病谁学心理学啊》


    第(2/3)页

    而如果去掉“依恋”,直接用【回避型人格】这个词,又显得太沉重——因为【回避型人格】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人格障碍,属于变态心理学的范畴了。

    同时,用【回避型依恋人格】这个词,也能立刻让专业人士联想到到婴儿期的家庭关系里面,这种对童年早期经历的探索——

    显得南祝仁此刻的咨询风格更加【精神分析】了。

    ……

    南祝仁道继续道:“在之后的咨询里面,他对于自己的深层次问题选择避而不谈,而只是跟我谈及表面的症状和一些对自己影响比较浅的经历。”

    “在已经确定了他的人格特质的情况下,这些行为也就比较好理解了;而在后续得知他更多的信息的时候,我也能够有一个大概的模板去分析……”

    白庆华点了点头,问道:“所以你是在看出了来访者的这种底色,所以才选择了自己的咨询风格?”

    南祝仁也点头:“老师你知道我是【认知行为】出身的,平时也比较【人本】。不过眼下的来访者用这两种方法的效率比较低,在效率的权衡之下,我选择用我现在的方法。”

    这话听得重晖和石倩浅又沉默了一下。

    重晖还好,而石倩浅又是一阵难以置信,蠢蠢欲动地差点忍不住又想要出声质疑南祝仁了。

    因为南祝仁上面的这句话,和刚刚的那一串【微表情分析】叙述同样的令人难以置信,违反常理。

    按照常理,咨询师一般都会专精某一个流派或者某一种技法,对于其他的技术则是浅尝辄止。

    这是因为在咨询的时候,咨询师除了审视来访者,还会检查自身技能和来访者问题的匹配程度;如果确认来访者的问题是自己现有的技能风格无法解决的,那就会把案例转接。

    这些咨询师不是说学不会其他流派的技法,而是他们没有办法在一两次、甚至两三次咨询的时间里对来访者形成这么透彻的了解;掌握过多的技法,最后可能反而会把自己尬住,不知道该用哪种风格应对眼前的来访者。

    不如从一开始就对某一种风格一以贯之,以特定的技术风格对来访者进行干预尝试。可以就继续,不行就换人。

    而南祝仁的表现,等于明着说——他是一个咨询技法的万花筒。

    他可以在咨询开始没多久的时候就识别出来访者的类型,以此选定出最适合当下来访者的咨询风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