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的笔尖在纸上轻轻点着,一边思考一边喃喃自语:“和兄弟片区的协调,争取临时互助……向上级清晰地陈述我们的困难和需求,提供数据和事实……还有……” 他顿了顿,继续道:“和后勤部门沟通的方式和态度,虽然他们可能还是慢,但……是可以去影响的。” 他说着,同时将这些内容写入“影响圈”。 这回不用南祝仁提醒,李组长在写完之后又思考了很长的时间。 在确认没有遗漏之后,才抬头给南祝仁肯定的答复:“写完了。” “很好,那我们进入最后一步。”南祝仁的手指落在最外面、也是最大的那个圈上。 “这个,是‘关注圈’。这里包含着所有你关心、但既无法控制也难以直接影响的事情。” 南祝仁看着李组长的眼睛,声音很轻很柔:“在我们刚刚的交流中,你已经说了很多和这块有关的事情。现在要请你再次回忆,然后把它们写下来。” “同时,也是审视一下自己……是否还有其他需要写在‘关注圈’里面的东西?” 李组长的目光随着南祝仁的话,落在那片空白的、最大的圆圈区域。 他沉默着,目光闪烁着。 半晌后,他长叹一口气拿起笔,在那个圈里写下了“全局资源”、“系统流程”;最后,在靠近边缘的位置,用力而又缓慢地写下了“河堤意外”。 这个圈里面的书写内容,相比较另外两个圈都简短了很多,以至于都用一个词来代称。 南祝仁目光闪烁一下,注意到了这个细节。 这不是什么问题——或者说,这正是南祝仁接下来要处理的问题。 等三个圈都被文字填满之后,李组长顿住了。 他愣愣地看着里面的东西,这些刚刚从他的脑子里面具象化出来落实到纸面上的东西。 真的有一种全新的体验,一种陌生但舒适的情感从纸上投出来,将他包裹。 南祝仁等了几个呼吸的时间。 随后南祝仁的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扫过三个圆圈:“现在,我们来看这张图。——李组长,请你诚实地告诉我,在最近这段时间,你最主要的精力、最强烈的情感,大部分倾注在了哪个圈里?” 经过刚刚的对话,这个答案已经没有什么疑议了。 如果说刚刚是南祝仁引导着李组长剖析,那么现在,就是李组长的自我审视、自我反省的过程了。 李组长的视线在图纸上徘徊片刻,最终定格在了最外层的“关注圈”。 那个他无法控制的地盘。 李组长用力抿嘴唇,拉出一个苦笑:“……最外面这个。我总是在想他们为什么那么慢,流程为什么这么繁琐……还有那场意外,我总是在想‘如果’。” “而结果呢?”南祝仁紧迫却又柔和地追问,“倾注精力在这个你无法改变的‘关注圈’,是否改变了系统流程?是否让那场意外得到修复?是否……让你的内心更平静,行动更有效?” 李组长先是沉默了一下。 然后用力后倒到椅子的靠背上。 这不是沙发,木头有些硌人,但足够支撑肉体。 李组长摇了摇头,答案不言而喻:“没有,都没有。那些东西我没有改变,我自己也没有变得好一些……反而越来越累。” 他的身上开始透露出一种肉眼可见的疲惫感,南祝仁从中看到的却是某种疗愈的效果。 “那么,如果我们尝试做一个转变——”南祝仁道。 他用手指点了点“控制圈”和“影响圈”。 “——如果你将主要的精力和智慧,聚焦回内侧的这两个圈层,专注于你能掌控和能影响的事情。” “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再关心外面的世界,而是你选择了更明智、更有效的‘战场’。” 南祝仁看着李组长的眼睛,问出了最后一个关键问题:“对比一下这两种状态。是执着于在‘关注圈’里寻找一个‘假想敌’更能推动工作、安抚内心;” “还是像现在这样,聚焦于‘控制圈’和‘影响圈’内的行动,更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你身边的人,也让你自己感觉更踏实、更有力量?” 这又是一次【苏格拉底式提问】,目的在于评估和整合。 引导来访者对新旧两种认知和行为模式进行对比评估,利用其自身的理性和体验,强化新认知的优势,促进改变的巩固和整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