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个时候,我们要识别它,然后像个客人一样对待它,让它存在,但不必让它占据我们的全部身心。” 这个区分情绪来源的自问问题,源自于认知行为疗法中【认知解离】技法的应用。通过自我引导来区分“我”与“他人”的情绪,在情感上建立边界,避免被他人的情绪完全淹没。 来访者机械地喃喃自语:“这份情绪是来自于我自身的吗?这份情绪是来自于我自身的吗?这份情绪……” 她的认知资源确实已经到了一个低点,眼下已经不能很好地再去做理解了。 但是出于对南祝仁的信任,她可以说是毫不保留地去学习和记忆南祝仁的意见。 南祝仁扯了扯嘴角,心中有些无奈又有些哀怜。于是翻动文件夹,递过去一支笔和两张A4纸。 他看着来访者补充道:“我们一次性记忆这么多可能确实比较难,而且一开始面对那个场景的时候也很难醒悟过来自问。所以可以先把这些问题记下来。” “回头一张纸放在自己的宿舍,每天晚上练习一下,顺便清空白天的情绪;另外一张纸随身携带,可以让你在工作的时候随时拿出来自省。” 来访者连连点头,接过南祝仁的纸笔就开始书写。 刷刷刷—— “写好了,南老师。”来访者迫不及待地抬头,“第二个问题是什么?” …… 南祝仁组织了一下措辞:“第二个问题——我的专业角色是什么?此刻有什么是我能做且应该做的?” 这回在说完之后,南祝仁停了一下。 等来访者记录逐字记录完毕之后,才解释:“你的角色不是成为一个通灵者或神学家,去验证‘龙王爷’的真假。你是一个救灾的工作人员,是一个稳定、可靠的现实支持者。” “你能做的,是确保老爷爷老奶奶有东西吃,是保证他们不会被雨淋到,是替他们沟通医疗资源。你需要把你的注意力从虚无缥缈的‘神迹’,拉回到那些具体的、你可控的事务上来。” 南祝仁总结:“行动,是对抗无力感的最好武器。” 这个自问问题的原理,是通过明确来访者专业角色的边界和具体职责,将来访者的注意力从不可控的内心体验转向可控的外部行为。这是【行为激活】技术的应用,旨在通过有意义的行动来重建控制感和自我效能。 来访者之前过于在意“老人的理解”、“群体的融入”,反而忽视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南祝仁希望通过这个问题,在来访者思维跑偏的时候把自己拉回来。 也难怪来访者的思想指导员在给她做档案的时候会给出这么多负面的评价。看来访者现在的反应,她之前应该也是被训斥过的。 以她的做法来说,虽然是责任感引发了现在的一切,但是现在客观回首看整件事情,她又确实是在工作中有些主次不分了。 南祝仁强调:“你是安置点的社工,你能做的,是实实在在的事。发物资、做记录、联系医生……这些事,哪怕和老爷爷老奶奶们沟通不太好也没有关系。” 南祝仁深吸一口气:“你不必去成为他们,你也不用去融入他们,你只需要提供稳定、温暖的支持就可以了。这也引申出了你需要自问的第三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深吸一口气后,南祝仁看着来访者的眼睛:“‘我’能允许自己不理解吗?能允许自己不被理解吗?” 这个问题让来访者一愣。 她书写的笔都下意识一顿,喃喃自语地重复:“允许自己……不理解,和不被理解?” 南祝仁点头:“是的,这也是我们心理咨询师有的时候要问自己的话。” 南祝仁按在自己胸口的手不由自主的压了压:“承认有些事情超出了我们个人的理解范围,承认某种文化现象背后的秘密可能无法被完全参透——这是否是可以接受的?” “一个优秀的助人者,是否必须完全理解受助者的内心世界,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如果不去理解,那么我们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别人可能也有可能理解不了我们。那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帮助是否也能够发挥作用?” 问出这串问题之后,南祝仁停顿了一下。 这个问题非常深刻,以至于如今认知资源已经非常匮乏的来访者都忍不住细细思考起来。 在长久的沉默之后,来访者长长吐出一口气:“我……我一直以为,工作做得好,就要理解他们,和他们打成一片……好多培训的时候都是这么说的,一些来演讲的前辈也都是这么分享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