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李玲玲轻轻闭了下眼,像是默认,又像是疲惫。 对话进入本次咨询的关键部分了。 “这块石头现在还在吗?”南祝仁问道。 “……在。”李玲玲答道。 “和它刚刚出现的时候给你的感受比起来如何呢?是轻了一些,还是重了一些,还是没有变化?”南祝仁又问。 李玲玲停了两个呼吸的时间,道:“可能轻了一些……但也可能没什么变化,我不太清楚。” 南祝仁点头:“好。” 他放低了自己的声音,轻而缓地道:“现在,我们不需要移开那块石头。” “我只邀请你,再一次去感受一下你后背被枕头支撑的感觉——” 南祝仁伸手摸了摸李玲玲的枕头。 “还有毯子的温度——” 南祝仁又指了指李玲玲身上盖着的毛毯。 “让这两种感觉——冷的石头,和暖的支撑——同时存在。” 立刻消除负面感受是不可能的做到的。 南祝仁的目的是引导她意识到,安全的、支持性的感受可以和痛苦的感受并存,以此扩展她的情感承受窗口。 李玲玲依言闭上眼睛,呼吸似乎更深了一点。 半晌后,她回答道:“……可以。” 南祝仁心里点头,李玲玲在咨询中的配合度是相当高的。 他继续道:“很好。那接下来,我们保持着对‘冷的石头’和‘暖的支撑’的感受,试着去回忆——” 他的语气愈发低而稳:“——在你的记忆里,作为一个护士,你的手,有没有过……稳稳地、精准地完成一次操作的感觉?” 南祝仁鼓励道:“不一定是大事,任何一次都可以。” 此刻的话题转向李玲玲的专业能力和成功体验,开始进行关键的积极资源取向式提问,来激活积极身体记忆,以及身份认同。 李玲玲愣了一下,眼神里出现一丝茫然。 然后……慢慢浮现出一点微光。 她低下头,看着自己曾经拿着针管、此刻却无力地放在毯子上的手。 李玲玲的声音依旧沙哑,但有了细微的波动:“有的……” “我刚进来的时候,给一个孩子打针……他很怕。我,我一边跟他说话,一边就把针扎进去了……他没哭。” 南祝仁用很夸张的幅度用力点头。 语气的波动则是不变:“是在刚当护士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吗?那确实是记忆非常深刻。” 南祝仁道:“你一边跟他说话,一边就把针扎进去了,他没哭——那个时候,你的手是什么感觉?” 南祝仁的眼睛紧紧盯着李玲玲的反应。 只见毛毯上面出现了微微的收缩,那是被手抓紧、摩挲才会出现的变化。 非常好。 就听见李玲玲道:“那个时候……我的手是稳的。因为我练习了很多遍,我一点也不紧张……我知道一定能够成功。” 南祝仁不厌其烦地继续【重复】:“很稳,而且你知道知道一定能成。” 他突然问道:“你现在还能感受到那种‘稳’的感觉吗?” 李玲玲一愣,毛毯下面的手指也停止了活动。 南祝仁道:“能感受到吗?哪怕只有一点点——它可能就在你的指尖,或者手掌里。” 这段对话中,这种“通过回忆过去干得好的事情来反驳现在的失败”的对话技巧,其实在日常对话中常常会出现。 很多人都能无师自通这种安慰朋友的技巧。 但在咨询中出现,使用起来自然更加有讲究。 除了对话节奏的循序渐进之外,咨询师还要去去引导来访者具体化并放大这种积极的身体感觉,将其作为一个内在的力量源。 就看到李玲玲手掌处的毛毯又动了一下。 第(3/3)页